首页
本社概况
出版资讯
图书频道
招聘专区
联系我们
现实主义的工人礼赞
现实主义的工人礼赞
                       ——读温恕长篇新作《工人村》
宗平
沈阳出版社最近推出的长篇小说《工人村》,是女作家温恕花费三年心血精心创作的工业题材的代表性作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产业工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为国分忧的感人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工人礼赞。
这部长篇以编年史的结构方式,围绕沈阳铁西工人村这一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城市群落,精彩演绎了60年来工人村的历史变迁,人世悲欢,描绘了沈阳产业工人生活的原貌和心灵成长轨迹,揭示了历史真实与生活本质的真实。较之已有的多以诗歌、散文及中短篇小说反映沈阳工人生活片段的艺术形式而言,这部以工人村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无疑具有题材的开拓性和填补创作空白的重大意义。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以“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沈阳为背景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沈阳作家全景式描写沈阳工人和家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充满了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中国工人阶级宝贵精神品质的激越旋律。
小说创作是种个人主义,怎样将个人认识与历史的宏大叙事有机结合并加以表现,确实是对作家的一个考验。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有一种误区:个性的回归使文学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反面,集体主义价值逐渐流失,作家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现实。这种与现实的疏远让作家集体疏离了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本质,个人主义的膨胀让文学创作缺乏足够的悲悯与关怀。戏说历史、穿越历史的影视创作风潮,失去了起码的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对新中国建设者的漠视。在这种氛围中,温恕怀着感恩和思考之心,将给她以精神滋养和感动的工人村的人和事书写出来,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三代工人日常生活和国家历史变迁有机融合,加以艺术表现,这种努力本身就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
《工人村》对沈阳铁西工人村这一沈阳产业工人的聚居区的广大工人群众,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5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转型阵痛,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五光十色的生活情景做了具体、生动地描绘,其中突出塑造了以东北熔炼厂工人劳模张凤林为中心的工人群体及其家属等多种人物的鲜明形象,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在工人村生活过的人,一定能够从这部小说中找回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而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工人村的读者来说,可以通过小说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
小说的情节以工人村社区为背景,以多家工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联结,透视社会时代变迁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从工人群众聚居区的具体变化体现时代变化,认知改革和振兴的艰难历程。在小说情节所涉及的几十年的生活容度里,尽管世事沧桑、人世代谢,但以张凤林为“村魂”和“厂魂”的工人们,始终心向社会主义,不改一心向党的信念,许多事迹可歌可泣。
当代作家阎连科说过:“伟大和崇高,必然要世俗和庸常”。《工人村》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塑造了工人阶级的群像,填补了沈阳当代产业工人的艺术和历史空白。作者以质朴本真的叙事语言讲述故事、设置情节和细节,让文学的真实充盈着历史的内涵。在作品中强调历史事件的纪实感,东北方言土语的运用使人物形象鲜活饱满。在描写工厂车间火热劳动场景、与工人村庭院家长里短的日常场景的交替交换中,渗透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现场感,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工人生产劳动、家庭生活的真实画面。突出了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贡献,尝试着对时代变迁、改革转型时期人们产生的彷徨、价值观的颠覆进行了展示、思考和解答,讴歌了工人阶级伟大的创作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小说力图打通尘封的历史与今日时代的联系,通过三代工人形象的塑造,使工人阶级的崇高精神品格得以传承,并在时光的隧道中光亮起来。这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尤为可贵。
历史是一部人民生活史,个体的命运、普通人的小历史也能补充、丰富、修正大历史。无论对于中国产业工人精神历史的轨迹追踪,还是对于沈阳工业文化城市品格的锻造,《工人村》都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文学叙事下的“工人村”文本,一种历史记忆的平民化视角,一种底层写作的现实高度。因而,它和“工人村生活陈列馆”一样,留存着沈阳工业文化的城市印迹。《工人村》的作者和出版者合力完成了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 验证码: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